大清疆臣。_第五百三十八章 阮元寻路之道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五百三十八章 阮元寻路之道 (第5/5页)

在官仓,有什么用啊?所以我倒是想着,来年让各府县严查粮仓,把那些入仓日久,却还没有腐朽的粮食拿出来,折价发卖,既能让贫寒百姓不致有饥寒之患,官府还能多收些现银,以备公用,总比粮食烂在粮仓里好啊?但这样的粮食其实不算多,粮价……我看不好降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如此,我倒是有个办法。”李明彻沉吟半晌,向阮元道:“这个办法,在下取名为‘洋米易货’,不知总制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“愿听其详。”阮元当即答道。

    “这洋米易货嘛,就是引进西洋人的粮米,用以充溢米市。其实广州以前也有洋人的米船,只是时间长了,却快要被人忘了。”李明彻也向阮元解释道:“其实洋人来广州经商贸易,为的是什么,归根究底还是牟利。那么若是他们发卖粮食也能盈利,那又有何不可呢?所以当年是有洋船来广州卖米的,而且洋人的船从小西洋和暹罗那边过来,我也有所耳闻,那边终年高温,雨量充足,所以产粮也多,他们买进一石大米,米价也就是咱们市价的一半,他们是能赚钱的。但这洋米易货,却有个难处,洋人商船入港,需要依船只大小征收船钞(清代的一种商业税),可是粤海关担心有人贩米出洋,平日不允许商人私自贩米,所以对米船是不收船钞的。但洋人来贸易总要交税,于是依照旧例,是不许洋人米船贸易商货的,算是补上船钞税不足。可这就难为洋人了啊?洋人不能用米船赚到足够钱财,尚是小事,若是不许洋船购货,洋船回去是空舱,极易出现倾覆之虞,这样一来,也就没有洋人愿意前来卖米了。总制要是不信,也可以托十三行再问问洋人,答案应该是一样的。”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