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58 (第4/4页)
徒教授的身份。 司徒教授来自香港,是最早一批在香港开展善终服务的医生,如今他已经年近八十。 司徒教授同高劲握手,笑问:“怎么样,听了日本学者的发言,有没有什么感受?” 于主任道:“汗颜。” 日本的临终关怀早已形成完整体系,中国国内对“临终关怀”四个字却依旧知之甚少。 司徒教授说:“我问十个人,十个人都不知道临终关怀是什么,我问一百个人,一百个人当中,也许有一个人听说过临终关怀。也许,这就是我们与他国最大的差距。” 台上正好有位学者举例,“……临终关怀医院因为引来周边居民抗议,院长不得不将医院搬迁数次。” 司徒教授说:“看,这也是一个大因。” “人们对生的期待有多大,对死亡的避忌就有多大。观念不是一朝形成,仍旧需要时间去奠基。” 司徒教授将视线落在发声者身上,道:“九十年代初期,临终关怀就已经在国内开展,可是三十年后的今天,现状仍旧不容乐观,你觉得要让人们去理解‘死亡’,还需要多少时间?” 高劲微笑着说:“我觉得,这个问题可以从另一面切入——人什么时候能够做到不畏惧死亡?” 司徒教授眼神一动,笑了:“你说得不错。” 于主任后来也上台发言。 他的议题主要是医疗资源。 作为青东市第一家设立临终关怀科的三甲医院,瑞华医院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可是这些努力之后,面对的依然是床位紧张,医疗资源有限。 医院无法将有限的资金去投入到效益不佳的科室。 临终关怀与慈善无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