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28章 困难与机遇(三)。 (第17/24页)
确实有准入许可和批文这一说,一般人拿不到这道手续,就不能在内地从事电脑相关的业务。 柳纪向的这个决策,让香港畅想拥有了珍贵的、无法获得的进口许可和准入批文。 当然了,国字头的畅想还是中科院全资,拿不到许可和批文也是正常的嘛! 至于为什么是屿进,有什么其它关系也不用去揣测了。 不要在意这些细节。 总之,这样的公司结构诞生了,香港畅想负责代理业务,京城畅想负责制造业务。 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94年,香港畅想谋求港股上市之前,然后柳纪向的绝世商才又来了。 为了满足上市条件,香港畅想的三家股东要进行一轮增资扩股。 (这也是王振东为什么上赶着齐磊入股新浪的原因,他现在就差这步增资扩股这个条件没满足。) 但是,三家股东之中,【技术转让公司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,不打算继续维持在香港畅想的股权占比,也就不打算增资了。 屿进公司声称没钱,没有能力增资。 而这个时候,【京城畅想】手里却筹集了170万美元,大概就是1亿RMB,打算注入香港畅想。 问题来了,如果按照当时香港畅想的资产来计算,这一个亿注进去,京城畅想的持股比例将从....%,爆增到90%以上,另外两家就彻底被边缘化了。 于是,柳纪向本着:吃水不忘挖井人,讲义气,以及符合当时国资改革,混合持资的原则,把京城畅想搞来的这170万美元借了550万给屿进公司。 让屿进拿着京城畅想的钱,去增持香港畅想。 毕竟之前用了人家的准入许可和进口渠道嘛,不能扔下屿进。 最后的股权比例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