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四十一章 心念汉室的刘虞 (第4/5页)
刘虞听了这话,好奇的看向刘俭:“难道我大汉如今的兴学之势还不够吗?太学之中,滞留京师之人常年愈万,难道这还不算兴学?” 刘俭摇了摇头,道:“我指的,并非是这般的兴学,如今的太学生,十人之中,有十人皆出自公卿士门,可谓代代相传,有学识有治国只能的人,永远都是出自那些家族,而无学识无见识之辈,永远都是无学无识。” “求学之途,成本甚高,一卷经文价值几无法以金钱衡量,难普于众,陛下昔日修熹平石经,除了想正定经文,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能够广开民智,使天下诸人皆能来雒阳抄取经文以学,但能来雒阳求学者,终归还是那些大族之人!毕竟来雒阳一次,成本也是极高的。” “我大汉五千万人口,目不识丁者逾十之八九,而有学识,懂经文者,能委以治国重任的,不过数十万者,其头部可治国者,不是阀阅门人,就是累世士族!” “不用太多,若大汉朝境内能认识字的人,只要能再过一千万人,有求学途径之人,在寒门亦或是民间,只要再多扩充一百万人,祸患自解!” 刘虞呆呆的看着刘俭,半晌没有说出话来。 说实话,刘俭的言论非常正确,他一语中的,将矛头指到了根上。 大汉朝的阀阅望族强就强在知识垄断,望族士人之所以能够左右朝政,威逼皇权,归根结底是特么的没有人跟他们内卷! 不论是学古文还是今文,有学识能治理国家的人,永远都是那些人,治国只能用他们。 而他们能治国,就代表他们能掌握权柄,能获得财富资源,拥有了财富资源和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