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《易学评论》(五十七) (第4/5页)
一篇《太极图说》。 他无疑又是循环论说的鼻租。 他展示出整个宇宙原始反终的生成与复归图式,也就是“阴阳”循环。 如“无极而太极。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阳变阴合。” 这种说法既是阴阳互换,更从《太极图》黑白代替阴阳交互的循环不及模式。由此也认为社会就是这个模式。由《太极图》到《阴阳八卦图》,无疑表示的是个"循环论"。 什么是"循环论"呢? “《老子》(二十五章):"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返。"内中有事物经过否定达到周期性变化的思想,但亦带有循环论倾向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火变为万物,万物又复归于火的思想,亦有浓厚循环论色彩。循环论的错误,在于只表面地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的重复现象,不懂得这不是简单重复,而是在对旧质“扬弃”的更高级基础上的重复;不是单纯的循环运动,而是由低级到高级,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发展过程。它否定了发展的前进性质,把发展变成了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过程。循环论用于社会历史领域,就是“历史循环论”。它反对社会革命,否定社会进步,把社会历史发展看成是没有质的差异的循环运动。我国战国末期邹衍的“五德始终”说,是这种历史循环论的典型代表。循环论是没落阶级、复辟倒退势力的思想理论工具。”(转录) 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里的“动极而静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分阴分阳,阳变阴合”说法,无疑是原始反终的"循环论"学说。他的《太极图》也就是《太极图说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