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隋主沉浮_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(转载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(转载) (第3/11页)

、宋、元、明)的基础。

    战国的时候,秦国搞了商鞅变法,把爵位跟军功挂钩,于是就出现了军功爵的萌芽,到秦朝发展成二十等爵制度。二十等爵的名字是规定好的,一等公士、二等上造、三等簪袅,一直到十九等关内侯、二十等彻侯(具体的可以自行百度),因此这时候不存在封号含义的问题。以前,爵位是给贵族的,秦国这么一搞,平民就有机会拿到爵位了;并且,爵位的用处很多,不仅是身份和待遇问题,还和地产、劳役等关联,甚至可以用来抵罪。正因如此,秦军杀敌奋勇,战斗力超强,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。

    汉朝最初继承了二十等爵制度,但也有了一些创新:在汉朝,第一等到第十九等爵,在授予的时候,严格说不应该叫封,而是叫赐,只有到了最高的第二十等彻侯,才能叫封,这才标志着被授予的人正式进入了“封爵”体系。而汉朝的“封爵”体系,在列候之上,还有王爵。汉朝初年,刘邦封过异姓王,比如楚王韩信、梁王彭越、九江王英布等,但后来又被他自己给抹掉了,从此,王爵只能封给和皇帝同姓的宗室成员。汉朝的时候,王爵就一个等级,所以理论上也不存在封号含义的问题,封你到哪里,你就是哪里的王。

    比如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里,造反的有楚国、吴国、赵国,也有淄川国、济南国、胶西国、胶东国,它们的王没啥本质上的区别,都是一方诸侯。这些王的所辖范围,都是汉朝郡国并行制度里的“国”。初期,王国下属有数个郡,但七国之乱之后,多余的郡被朝廷收回,每个王国只有一个郡,因此这里的国在行政上相当于一个郡,可以自己设立官员,自己收税。但事实上,由于汉朝的王爵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