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(转载) (第4/11页)
真要去管理各诸侯国,封到好的地方或富的地方,当然是更好的,你被封到河南、山东这些发达的地区,比如齐王、梁王和赵王,就肯定比被封到靠近匈奴的偏远地区,比如代王、燕王,要强得多。总之,汉朝王爵被封的国家地理位置越好、经济越好、或者包含的户邑数越多、管的县越多,那自然是越好的。 在西汉后期以及东汉,军功爵因为门槛把关不严,被用滥了,变得不再值钱,所以逐渐就被废弃了;与此同时,封爵体系更加严格化,分为同姓和异姓,同姓可以封王,叫“诸侯王”;诸侯王的儿子可以封侯,叫“诸侯”;异姓最多只能封侯爵,而且不叫诸侯,叫列候(就是以前的彻侯,但汉武帝叫刘彻,为了避讳,改叫列候)。到了东汉,封爵体系又进行了更新,诸侯王改称郡王(这个其实很好理解,汉朝施行郡国并行制,在七国之乱以后,诸侯王所辖区域,在行政上相当于一个郡),这也是郡王这个名称的来历,但此时的郡王是头等的爵位,和后来人们所谓的“二字王”郡王不是一回事;列侯细分为县侯、乡侯、亭侯。比如张飞当过西乡侯、关羽是汉寿亭侯,可见张飞其实比关羽的爵位稍高。这时候的侯爵,就有封号的讲究了,原则当然也是和王爵类似的,在同一级别内,封号对应的地方越富越好。 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比较奔放,流行复古,爵位也一样,周朝那一套五等爵位被重新请了出来,加上汉朝的四等封爵,于是就出现了曹魏的九等爵制度。比较有意思的是,五等爵位是被插入到王爵和列候之间的,因此在曹魏,侯爵和县侯,其实差别挺大的,中间隔了伯、子、男三级。晋朝的时候,在曹魏的基础上又做了发展,开始有皇族和外族分流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