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(转载) (第5/11页)
的意思,如果是分封给皇族,则该怎么封就怎么封;如果是给外人,那就要在封号里加上“开国”两个字。同时,公爵被分为郡公和县公,后面还加上了关内侯和关外侯,所以晋朝的爵位一共有十八等,十分复杂。这时候的封号以郡县名为主,具体封号规则和好坏,和汉朝的列候一样,地方越富裕,封号就越好。 南北朝的时候,南朝基本继承了晋朝,而北朝的北齐则废除了列候(县侯、乡侯、亭侯),剩下六等爵位,也就是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;北周在此基础上,根据古代的周礼细分,于是有了亲王、郡王、县王、国公、郡公、县公、县侯、县伯、县子、县男、乡男,共十一个等级;隋朝和唐朝继承北朝的系统,并做了一些优化调整,取消了县王和乡男,为后来唐、宋、元、明时期的爵位序列奠定了基础。 辽朝和宋朝的爵位和唐朝大致一样,但是宋朝王爵和公爵分得更细一些,包括亲王、嗣王、郡王、国公、郡公、开国公、开国郡公、开国县公、开国侯、开国伯、开国子、开国男,一共十二级。金朝和元朝也有一些细微的调整,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。爵位到了明朝,宗室和外族的爵位系统实现了分流。亲王和郡王还是只给宗室,并出现了诸如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、镇国中尉、辅国中尉、奉国中尉等新的爵位,封给宗室贵胄。它们的名字其实是借用的勋官的名字(这是另一套系统,是子爵和男爵被废除。具体的封号选择的规则,和隋、唐、宋、元是一样的。 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 题主的问题,在时间上最相关的,就是隋朝到明朝这一长段历史区间。唐朝的爵位比较有代表性,我们可以详细说一下,来谈封号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