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隋主沉浮_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(转载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(转载) (第9/11页)

贵、程名振、梁建方这样的在边关屡立战功的猛将,最后也只是郡公。这些人,能力一个个都很出色,但想当国公,那真是太难了。再比如明朝开国的时候,朱元璋封了一大堆公爵,像韩国公李善长、魏国公徐达、鄂国公常遇春、信国公汤和、颍国公傅友德、宋国公冯胜等(虽然后来朱元璋自己又处死了其中的很多);但到了后来,哪怕是文武全才王阳明,在世的时候只封到伯爵,去世后才追封个侯爵。清朝重臣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,到头来都是侯爵而已,曾国藩的“曾文正公”是人们对他的尊称;像张之洞和林则徐这样的重臣,连个侯爵也没得到。没赶上开国还想封到国公这种级别的爵位,就得趁着大的变故,立下类似郭子仪那样“手提两京还天子”的绝世奇功才有可能了(郭子仪甚至被封为了郡王),比如两宋之交有保驾南迁、延续国祚之功的中兴四将,除了提前冤死的岳飞以外,另外三人在世的时候都获得了极高的爵位,刘光世是国公,韩世忠和张俊是郡王,后来主张北伐的宋孝宗把四个人都追封为亲王。同时期的其他名将比如杨沂中、刘錡、吴玠、吴璘等也都被追封为王。当然,像唐末藩镇那种不正常情况就另当别论了。

    另外,南北朝的北周还发展出另一套“勋官”系统,和“爵位”系统平行,都是彰显荣誉的,包括柱国、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大都督、护军、都尉等等,一共十一级,本来是北朝府兵的军衔名号,但后来虚名化,成为了象征荣誉的虚衔,后来这套制度一直传到明朝,中间修修改改,名称变了不少,但总体来说性质变化不大。勋官制度和爵位制度以及唐代形成的散官制度有一点相似之处,但都互相不同,不要和爵位搞混了。与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