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《易学评论》(七十六) (第10/12页)
扬了《周易》里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。孔子提倡人道,排持神道,倡导的是理性的人文思想。孔子视《周易》为改过迁善之书,认为学习《周易》可以提高人的智慧和道德境界。 帝制时期编篡的“十翼”,其中的一些篇章,既继承了先秦儒家对《周易》义理学术的传统,也继承了先秦把《周易》当做占筮工具而进行其筮术的理论,并开始使《周易》学术走向神秘化。 汉代,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,称作“经学”。研究《易经》(今本《周易》加《易传》)的学问,称作“易学”。其特征是:依据《易传》对《周易》的解释,即“亦筮亦理”的对《周易》进行阐释,而“易学”越来越偏离了《周易》的本义。虽然传统“易学”使其《周易》越来越神秘化,但传统“易学”,所对《易经》(即《周易》加《易传》)探讨和阐发出道德政治学说,这一传统,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,为历代儒家学者所继承并予以发扬光大。在“易学”史上,大多数的易学家并不是对《易经》作占筮算卦的解释。 但是,自春秋(以《左传》一书记载)时期,史巫“以《周易》筮之”而联想、附会人事吉凶的神道工具,以至于至今在人们心目中烙下了《周易》是卜筮之书的印痕。 到了汉代,伴随着经学的确立,《周易》和“十翼”被尊奉为五经之首,无论上层与民间,也不再以《周易》里的文辞作为卜问吉凶的依据活动,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,是各种“易侯”占术,而最终形成以京房的“八卦纳甲五行生克”之术为主流。从而形成了《易经》文化上的“八卦术数”派。这一派对待《易经》的态度是:一不诠释《易经》,二不研究其中所蕴含的义理,只是打着《易经》来占卦算命。在汉代,《易经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